学的课堂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来源:本站 | 发布时间:2014-06-23 10:59:54 | 浏览次数:1751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浅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施“无为”教育


江苏省通州市兴仁小学 王春红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曾指明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无为”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意思。“无为”揭示的是一种规律,它要求人们要按照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便是“无为”的最高境界。

教育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学科。当我们把教育放入其当前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旧有的教育管理模式、教育手法已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强调要给人充分自主的空间,给人更多的尊重,但同时也要求人能更自觉、更自制。现代教育理论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育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主体”要在“主导”的引领之下真正实现“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则应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而老子哲学中的“无为”思想将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思路与方法,以“无为”的教育艺术来实现当前教育的目的,以“无为”来促进“有为”,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而这个过程就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以下是我对班级管理中“无为”教育实施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师,身正为范,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就是强调为师者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心理学角度说,人更易相信所见到的而非听到的事实,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

记得我们班的孩子刚入学时,一天早晨,我兴致勃勃地踏进校园,并热情地向同时走进校园的同事问了声“早上好”!我的这一习惯性的举动被班上的一个女孩子看见了。待我走进教室时,她马上从位置上站了起来,大声地向我打招呼:“老师!早上好”!她的行为立刻得到全班同学“响应”,孩子们都纷纷向我问早。接下来的日子,我依旧和路过的每一个熟识的朋友打招呼,而我们的孩子,渐渐地,也学会了互相打招呼。现在,每个早晨,我总喜欢早早地守在教室门口,微笑着等待和孩子们新一天的相遇,每进来一个孩子,他们都会热情洋溢地与我问好,我们互相给对方递去新鲜的阳光。晚上,孩子们放学回家时,又总不会忘记和传达室的爷爷说声“再见”。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我是无意识的,而孩子们却主动地接受了礼貌教育,也就是这种无意识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了真正自我教育的目的,这虽然只是教育的细节,但却能彰显出美好的教育情怀和人文的教育理念。

休息时间,我喜欢坐在教室里,捧上一本书,静静地看着。起先,孩子们对我所看书的内容比较好奇,在我看书的时候,总喜欢围在我的周围,挑着书上熟识的字念着。孩子们对书的兴趣让我兴奋,于是,我开始接二连三地捧些童书坐在室里看。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手上也有了书,这些书很多都是我曾在他们面前读过的童书。现在,当我坐在教室看书时,我的身边少了围观的孩子,却多了一群和我一起安静读书的孩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正是“无为”教育的体现。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校长台峰几乎每天早晨都站在校门口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孩子,几乎每周都有一天会和孩子们一起运动。在学校为学生举行的成人仪式上,他将写给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信与学生们分享,信中,他说:“父母不需要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你需要有一双寻找美的眼睛和懂得欣赏美的心灵。父母不需要你门门功课都优异,但对知识要终身保持孜孜以求的劲头。”台峰写给儿子的信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学生。台峰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的学生。

“欲载岳岳千仞之气概,必先具谡谡松风之德操,欲运落落雪鹤之精神,必先养皑皑冰雪之心志”,要真正实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就必须先要形成自己丰富的思想,独立的人格,高尚的人品。“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

可见,崇高的师德便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

二、 生,亲自体验,用成功的快感培植自信。

没有亲身参与的体验,就不会对自己有全新的认识。“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能!我行!

班上有许多孩子属于内秀型,在接触一个新的群体时,他们会表现出紧张、腼腆,甚至是胆怯,不愿意在集体中显露自己。为了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其实是优秀的。我根据孩子们爱看、爱听故事的特点,在每周专门开辟了一个“故事会”时间段,让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而我也不固定安排谁来讲,也不对故事的长短、内容作明确的强调,只要是想讲的(哪怕是说几句自己内心最想说的话)都可以站到前面来与大家分享自己读过的故事。起先,只有五六个特别自信的孩子主动地走上讲台,为了不让我精心安排的“故事会”成为仅是五六个孩子的舞台,我开始“游说”于孩子和家长之间,单独找孩子聊天,鼓励孩子上台试一试,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进一步鼓励孩子,在家里和孩子作充分的准备,为孩子打足底气。家长与我的密切配合终于让一些不自信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向讲台。第一次站在讲台面对全班孩子的体验是难忘的,这种走出自我的快感会让他们的情绪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处于兴奋状态,让他们逐渐意识到面对大家原来就是这么简单,从而意识到自己“行”。这种让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的情感体验,获得的真切感悟,是最珍贵的。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成教育过程。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径。在体验中获得了“我行!”便增强了自信。

在指导家长朋友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时候,我经常建议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时,不管是拜访亲友还是旅行游玩,尽量让孩子走在前头,让孩子给大人带路。经常有意识地与孩子讨论问题,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他们的观点是对的还是错的,都要耐心的倾听,然后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让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在日常生活的争论中以老压小,使孩子难堪。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对孩子自信的培养从小由家庭潜移默化,用母爱诱发出来。一个人可以被别人歧视,但千万不能被自己的父母歧视。这是我经常会拿来告知家长的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如此,战胜胆怯、提高自信更需要亲身实践。教育者在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我行”教育时,使受教育者在实践过程认识到“我行”,明显受到教育。这便是“无为”教育的宗旨。

三、宽容孩子因无知犯下的错误与过失。

班上的小孩一直都爱与纸“做游戏”,没事儿就喜欢将各种各样的纸剪剪贴贴、涂涂画画,永远都有玩不够的劲头。刚开始,我对孩子们的这种兴趣持的是“理解加随性”的态度,并未考虑其他因素。直到有一天,我走进教室,猛然发现,教室的地面早已成了纸的世界。碎纸片、纸带、纸团、纸飞机正悠悠然横躺于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孩子们的杰作,一片狼藉得让我哭笑不得,而孩子们却视而不见,依旧“我行我素”。

此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们的兴趣固然需要保护,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更需要加强,不能一味依着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任性而为之。于是,我临时决定将接下来上课的内容作了调整,改成一堂以“美在教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先让孩子们找一找我们的教室哪儿美。孩子们找了很多,有的说雪白的墙壁很美;有的说教室的图书角布置得很美;还有小朋友说摆放整齐的课桌椅看上去很美。而当我问孩子们教室哪儿不美时,他们似乎是在同时高高举起小手,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教室的地面不美。顺水推舟,我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教室地面如此不美观,孩子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纷纷从位置中走出来,将地面上的碎纸片、纸带、纸团、纸飞机一一拾起,孩子们的悟性让我感到欣慰。最后,我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动脑想象怎样才能让教室变得更美,再用自己灵巧的小手为它作一次装扮。

一堂本是大发雷霆训斥的课以这样的方式上,或许更见效。事实也证明了,孩子们已在无形之中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了,教室变得越来越整洁了。尽管有时训斥也能解决问题,但终究不是最温暖的途径,我们对教育对象错误、过失产生的原因,给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宽厚态度、宽松环境中自省。这便是在班级管理中常用的 “无为”教育艺术。

四、 我“懒”一点,孩子们“勤”一点。

班上的多数孩子中午都在学校用餐,每天中午,吃好午饭,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教室看一看孩子们是不是将碗筷都收拾好,将课桌都整理干净。尽管孩子们都将桌子擦过一遍,但依然还是能看到桌上有汤汁、油残留的痕迹,所以,我还是要用湿抹布将课桌一张一张地再擦一遍。就这样,擦课桌也成了我每天工作的一部分。

一天中午,我一如继往地走进教室准备提水擦课桌的时候,竟发现班上的几个女孩子已提好水,拿着抹布正在擦桌子。由于她们力气小,很难将湿抹布拧干,因此,桌子上湿漉漉的。但是她们却干得非常认真。一瞬间,我特别的感动,为孩子们的懂事而感动。后来的每一天,她们一直坚持擦课桌,不仅为自己擦,还为别人擦,而她们的这种行为又带动了其他的孩子,我真的省心多了。

孩子们虽小,只要你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他们就不小了。班上的纯净水喝完了,需重新换上一桶,正在我为如何换水而为难时,班上的几个小男孩儿跑过来,一副勇士模样地对我说:“让我们来吧!”说着,四五个人就七手八脚地将水桶摇摇晃晃地抬起来,慢慢地安在了饮水机上,站在一旁的我一时发了愣,竟忘了帮忙。孩子们稚嫩的语言加上一颗懂事的心让我顿时感受到他们的爱。

每当我提着水桶想去水池打水时,总会有孩子跑到我身边将水桶“抢”走;午休时,改完作业想打个盹的时候,总有孩子跑到前面来将我身边的窗户轻轻关上;粉笔灰沾在我衣服上了,总有细心的孩子跑过来将它轻轻掸到;班上的一些细小的班务事,总有孩子事先想到并完成得井井有条。随着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他们似乎已形成了为班级服务的习惯,很多事情不用我多吩咐,他们已能独自做好,让我甚是欢喜。

于是,我开始“懒惰”了,班上的事只要孩子们自己能做的,我就放手,让孩子们去干。渐渐地,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们更勤劳了,几个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也提高了……

我学着放手,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他们给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作为一名班主任,该放手时就放手。我们仅仅需要松一松手,而学生却拥有了更多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机会与舞台。 “放手”式的管理为造就多元化的人才提供了最佳培养方式。而“放手”也正体现了“无为”的教育精神。

“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主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正是“不教而教”的主要特征,它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比常用的直接的教育手段,如:讲课、报告、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谈话……更具有力量。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无为”教育将会给现代教育带来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