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课堂

“在劳力上劳心”

来源:本站 | 发布时间:2017-05-16 10:52:31 | 浏览次数:2194

摘要:陶行知先生早在多年前就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实行创造的儿童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才可以实现创造教育。本文从实践出发,结合教育工作者的实例,探究了两大问题,一是如何从行——知,“在劳力上劳心”,劳创造和试验之心、开辟和探究之心、信仰和责任之心。二是如何从知——行,将在劳力上劳心得到的新知回归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运用。通过“行知行”三部曲,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关键词:创造教育  在劳力上劳心  创新之心  开辟之心  责任之心  行知行

正文:

对于教育,陶行知先生用前瞻的眼光大声疾呼要实施创造教育,要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机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具有优良素质人才来。

对于教育工作者,陶行知先生将其分为四种:劳心的人,劳力的人,劳心兼劳力的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他认为前三种都不能实现创造教育,只有第四种人才能实现创造教育。他说,“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弃之又去,不能印证于经验”,而劳心与劳力并重的人则是心与力都是劳而没有意识的,所以只有“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的人才可以实现创造教育。陶先生指出,“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是立在同一的哲学基础上的,这个哲学基础便是劳力上劳心”。

这样的思想,对我们当代教师仍然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时代要求我们从实践出发,做“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创造教育。

一、从行——知,在劳力上劳心,做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第一流人物”。

行动和实践是前提。“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能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和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和活力,也是创造的根本途径。闭门造车、车上谈兵,都是单纯“劳心的人”,幻想得再华丽唯美,都是与实际脱离了的海市蜃楼,是要不得的。所以教授把农业知识的书读得再好,侍弄起田地来是远不如老农的;同样的,学者知识再渊博深厚,也大有可能对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束手无策。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深深扎根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单有行动,“劳力而不劳心”,也是不行的,那样“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因循守旧决“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前人怎么教,我们无视于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无视于学生的差异也怎么教,行得通吗?那样断教不出鲜活的创造型的有优良素质的人才来,有的只是僵化的死物而已。唯有“在劳力上劳心”, 在行动和实践中细细体会细细感悟,由行动产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生发伸展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来。

“在劳力上劳心”,劳什么心呢?

一是创造和试验的心。

陶先生《第一流的教育家》中称必定要在下列的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可算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一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前者即是创造精神。把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创造的教育需要这种魄力,我们的教师需要这种精神。

兴仁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学校里教语文的马老师,潜心研究“持续阅读的力量”,除了字词断章的考量,每天会在中午安排一段时间来讲故事。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是马老师自己讲。随着孩子认识的拼音和字词的增多,是孩子们轮流讲。教数学的宣老师和任老师,一心引领学生在数学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双基”抓得实不算,还喜欢像语文老师一样给学生讲数学界的故事,常常留一道可做可不做的趣味题或是“很难的题” 给学生。可做可不做是指全凭孩子自愿,但只要拿去向她们讨教或是和她们讨论交流,她们绝对是不厌其烦,甚至乐不可支。好多老师,一节课一单元下来,总喜欢在办公室里讨论交流,这里的一个“疙瘩”该怎样解决才好,那里试了“一招”效果不错,甚至把这些个“疑难杂症”和“得意之作”记录在案以细细琢磨。这些个爱做“分外事”的教师,不就是常存创造之心和试验之心吗?

“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孩子们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中长大,受阅读力量的浸润,增长的何止是语言的表达能力,更多的是精神的滋养和做人的引领。在有意思的趣味题中,在对难题的挑战中,自然生出的是对知识的亲近和勇攀高峰的坚韧。

二是开辟和探索的心。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要“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它打开。创造的教育同样需要这种魄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这里的“边疆”,放在今日,我认为既可指地理概念中的边远之地,更当指教育中可开辟拓展延伸的区域。

面对外来务工子女众多,怎样让他们和本地小孩同样享有优质教育环境,同时打造学校品牌的问题,兴仁小学开辟出了一条道路,确立在农村学校中大力推广艺术教育。用短短几年时间,先后建成古筝、合唱、舞蹈、绘画、手工、书法、小主持、体艺“2+1”等艺术社团多个。

其中古筝组是学校着力打造的艺术教育的第一品牌,目前已形成低中高段接力梯组。师生多次参加校、镇、区汇演,多人次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在去年的省农村艺术教育现场会中获得与会人员的交口称赞。辅导老师团队——“筝情筝意”社团获区教育工会组织评比的教工“明星社团”。谁能想到他们在几年前还对古筝还一窍不通,下一番功夫学了出来,再来带社团,后来成为学校打造艺术教育特色品牌的首批功臣呢?

教美术的陈老师,将绘画和手工相结合,成立了“小泥人”社团,感兴趣的孩子们蜂拥而至,做出的泥人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吴老师走访拜师南通灯彩艺人,创立“灯彩艺术”社团,以浓郁的地方文化和精致的手工技艺而独具特色。丰老师的合唱队也在全区小有影响,每度被遴选参加区合唱节,去年代表区参加了市里的合唱节。在舞蹈考级、书画比赛上,喜讯也从社团一个接一个传出。此外,学校以艺术社团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每年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一系列艺术素质活动,如“手工作品展”“校园小歌手”“小合唱”“邮票设计”“六一汇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锻炼的舞台,也打造了浓浓的艺术教育氛围。

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理念确立之初到在全区颇有影响,成为省“农村艺术教育”课题研究学校之一,兴仁小学渐次发展,一步步打造出艺术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三是信仰和责任的心。

方寸之地有乾坤。教师立足于三尺讲台这样的方寸之地,却可以创造出无限深远的时空,培育出许许多多鲜活生动的灵魂。这种“可以”源自他内在的方寸之地——心也。“非不能也,实不愿也。”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个体有了这种“愿”,便不会只是一味地因循守旧,便能思变通思创造,便能衍生出无限的乾坤来。

前面提起的这群认真而可爱的人儿,他们的创造精神开辟精神,正是源于他们内在的信仰之心责任之心。他们认定即使是在小学校也是大有可为的,也是能做一番事业的。这种事业纵不能与夫勒培尔、伯斯塔罗齐、蒙铁梭利、杜威等大教育家比肩,当也是有益于世的,也是体现自我价值的。而且这里头还有一种快乐,孩子们如同一颗颗种子由萌芽而生枝叶,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生长开花,成熟结果,这种快乐不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吗?这种快乐不是我们最大的责任吗?所以,他们认定岂宜随便过去!所以他们不安于每天“老老实实做事”,生长出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翅膀,总想要在工作上捣鼓出点什么,在为着孩子们的教育事业上尽力做出一点什么。

二、从知——行,从新知回归实践,做有踏实精神和实践精神的“杰出小人物”。

创造教育,不能止步于“在劳力处劳心”,还要回归到实践中去。在劳力处劳心得到的新知,一要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要放回到实践中去实现其价值,“有用才是硬道理”。这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行知行”是一致的,“深望诸生能思想以探知识之本源,能应用以求知识之归宿。盖明知识之本源,然后乃能取之无尽;明知识之归宿,然后乃能用之无穷。

现举两三例。

1:在教学“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发现纯粹地运用抽象化的数学算理来教学,学生提不起劲,效果也不大理想。我就设想能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来教学较为枯燥的计算呢?当我改用拟人化的教学方法,将下面一个乘数中的两个数位上的数分别授予“班长”、“士兵”的称号,他们有分工有合作,先由个位上的士兵完成任务,去乘上面的乘数,乘得的结果自然要记录在他名下(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由十位上的班长去完成任务,战果记录在他名下(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统计集体成绩(将两次乘积相加),孩子们不仅兴趣盎然,更将计算中的注意点记得“门儿清”。经过实践的检验,我发现在计算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将形象和抽象相结合,可以将之总结归纳到我的笔记本中,在接下来多位数乘多位数中进一步运用和推广。

2:我在数学活动课——七巧板的拼摆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规律,两个最小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真是两个小精灵,处处百搭。它们可以组成中等的直角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与其他板块拼接;当它们组成中等的直角等腰三角形时,又可以和另一个中等直角等腰三角形组成大的直角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与其他板块拼接;同样的,组成的大直角等腰三角形又可以与另一个大直角等腰三角形组成更大的直角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当我引导学生感悟到这其中的奥妙时,学生拼图形的效率立马提高。这就充分证明了之前在操作中发现的规律是有用的,这个“小精灵法”是较随意拼摆优胜可行的。

3: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们选择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般是有针对性的,难度大的让优秀生来回答,一般难度的让中等生来回答,而比较容易的的问题相应地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回答。于是,我曾经设想建立这样一种“立体式的数学课堂”, “主干道”上是每人均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于此相连的纵横阡陌的“高架桥”上,我们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分层次从不同高度的“桥”上通过,分别接触不同深度的题型,让学习能力还不强的学生仍按原来的“主线”继续前行,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理解。在随之的试验中,我发现对于课堂上的时间分配、知识层次的构建与分配、对学生的了解及动态掌握等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想达到设想的效果,还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大力提升和相当长时间的实践与研究。

唯有如此,教师踏踏实实地从行——知——行,尊重实践,从做一个“杰出的小人物”努力起,教学才不会流于浮夸,才能创造出具有优良素质的人才来。

综上,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创造教育,要从实践出发,“在劳力上劳心”,探索新知,再付诸行动,回归实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创造,非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试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去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让我们凭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葛云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