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团是未来学生学习成长的共同体,作为学校校本教研方面独具特色的活动领域,尤其显得重要。传统的艺术社团主要偏以音体美为主的综合课程,忽视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合理开发。因此,我们急切地呼唤,艺术社团的课程不应是标准化的内容,而是具有丰富性、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学习内容的开发。而数学教育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训练,不同于一般知识模式的传授。因此在艺术社团中加入数学的元素,组建数学趣味社团,创造富有数学艺术性的环境,把这种有生命的力量融入进来,打造充满趣味好玩的数学社团,来丰富艺术社团的内涵显得很有必要。本文拟从数学的角度来重新感受艺术社团带来的魅力。
一、走向多元,形成资源互补,拓展艺术社团新格局
1、数学视角。理想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而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有和谐的氛围,愉悦的心情。艺术社团的从艺术的角度可以大胆整合教材,在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互助互动、渗透沟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整体效应,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长远的发展,培养综合开放的现代大教育观。《数学新课程标准》把数学看成一系列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人类活动,即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不断把与实际问题有关的材料进行整理和组织起来的活动。关注学生需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问题和有趣的数学知识,培养同学们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同学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同学们体会数学知识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提升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增进同学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让数学社团成为数学的后花园,花草丛生,曼妙多姿。
2、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数学艺术社团活动,把数学教育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如“数学知识调查活动”、“故事会”、“数学园地设计”等,人人带着任务参加,从筹备策划到具体实施,从查找资料到总结成果,从头至尾参与,能得到全面锻炼。学生的数学生活不再仅限于课堂上,更应该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更增加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第二课堂。
二、走向个性,凸显诗意目标,强调艺术社团新实质
《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艺术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 打破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选择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内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唤起和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好社团活动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唤起个性参与热情。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动手操作、实地考察、亲自测量……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学习,把他们的学习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2、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在兴趣小组中将输入更多数学的知识并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让更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其他各科的功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3、增加实践的机会:由于社团活动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
社团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艺术的多解性和个性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为点燃个性的火花,教师要在对传统模式的解读中,敢于表现共建精神家园过程中的思想个性,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这一切,是与面向全体相辅相成的。当师生形成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艺术社团所呈现出的愉悦性及生命力则是无法估量的。
三、走向体验,沟通生活实际,重视艺术社团新价值
体验,即指艺术活动中经由感知、实践、历练,对情感、行为、事物参省体察,以形成某种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艺术社团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表现出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艺术社团在数学范围内还讲究个人独特感受,要有生活的积累,并不能仅仅视作是单一的灌输、机械的模仿,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投入,充分参与,达成一种沟通与联系。具体体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数学史,了解历史上数学家的事迹,感受知识的由来和数学家们坚韧的精神,对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介绍中穿插爱国主义教育。
2、安排学生课后收集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趣味题,活动时一起交流,教师提前准备一些,以弥补学生思维的漏洞。
3、安排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如介绍画板画出几何图形,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的美的同时,促进他们掌握更多的电脑知识,增加学习兴趣。
4、学生在课余时间分组合作交流,找到与数学有关的小故事,举行有关“趣味数学小故事”的演讲比赛。
通过本社团的活动,吸引社员乐学数学、想学数学,并带动周围同学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形成一个新的认识,提高数学学科的影响力。
四、走向创新,提升人文理念,完善艺术社团新机制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而艺术社团的真谛就在于创新。艺术为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机会,并为学生的创造行为开拓了新途径。研究表明:艺术教育过程是学生主体心理能量被激活的过程,是调动整个丰盈的生命力、总体投入的“高峰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开拓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的形成必须以重氛围、重对话为契机,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艺术交流活动,在参与中激发艺术审美情趣,感悟艺术的真趣,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性探索提供源动力。创新的范畴点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新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应选择“摆火柴棒”、“七巧板拼图”、“照镜子”等游戏内容。
2、选择活动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数学来源生活”,学生如果遇到自己过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与自己未来目标相联系的事物或使自己充当主要角色的事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学完“平方千米”,有孩子就凭自己兴趣找到镇区地图绘制出各种不同的0.5平方千米的图形。
3、选择活动内容应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应注意新奇性。
当然,每次数学社团都要有主题,要与正规的课堂教学有明显区别,决不能成为变相的加课时,也不能成为“补课”活动,但应尽量与当前学生的数学课内的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实践证明,通过“趣味数学社团”正常开展,的确能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是大有裨益的。(汤洪彬)